close
本文作者等人已刊載於2008.9. 自然保育季刊63: 31-37
一、前言
金縷梅科在早期的分類系統,例如克農奎斯特系統(Cronquist system, 1981, 1988)將金縷梅科分類為金縷梅目下的一個科;近代的分類系統(APG system, 1998, 2003)將其放置在虎耳草目下的一個科。而不管如何金縷梅科是放在哪一個目之下,從6千5百萬至1億3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至第三紀以來,在熱帶至溫帶森林生態系中均位於優勢或者顯著地位的植物,長久以來,對它的現代和化石的代表研究都頗為詳盡,一直是形態學、花粉學的等研究的重點。本科植物在全世界約有30屬144種,中國約有19屬75種,臺灣有6屬8種,僅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水絲梨(Sycopsis sinensis)兩種不列於臺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中,其餘皆列為稀有物種,這一群特殊的植物,相關資訊都缺乏,整理現有文獻,希望可提供保育上的相關訊息。
二、臺灣產金縷梅科植物各屬植物介紹
Corylopsis蠟瓣花屬(屬名為corylus 及希臘文opsis「似」合成,示其葉Corylus「榛屬」也)。全世界約20種,臺灣產2種。
1. Corylopsis pauciflora Sieb. & Zucc.小葉瑞木
落葉灌木;小枝密被褐色柔毛。葉紙質,卵形,長3~6.5公分,寬2~3.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至心形,鋸齒緣,側脈6~8對;葉柄長0.5~1公分,被毛。總狀花序近頂生;花黃色,幾無柄;花萼杯狀,附生於子房壁,上部5裂;花瓣5枚;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果序長2~3.5公分;蒴果木質,倒卵形,徑約8公厘,頂端具有宿存喙狀的花柱,熟時4裂;種子兩枚,長橢圓形,長約4公厘,黑色。
1981年所出版的臺灣木本植物誌中本屬記載有三種,其中包含瑞木、疏花瑞木及小葉瑞木,其中疏花瑞木(Corylopsis matsudai)在目前的處理則是合併在小葉瑞木下之同物異名,據當時區分的特徵為疏花瑞木葉柄光滑,葉背灰白色,這樣子的特徵根據野外觀察經驗是可以在某些族群中發現少數個體,但大部分葉柄皆有被毛,故我們認為本種這樣子的處理應當正確。
根據第二版Flora of Taiwan、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及臺灣樹木誌的描述,本種與瑞木最大的區別在於本種葉多短於7公分;花序有花2~5朵;果序長約3公分;而瑞木葉多長於7公分;花序有花10朵以上;果序長約6公分而可以區別。但根據筆者在野外觀察的結果本種在花序上有花最多可至8朵,常見於五朵左右,反而鮮少見到花序僅有2朵,可能是本種標本數量不多的緣故。種子顏色及花序部分根據文獻亦可發現有兩種描述,在1991年再版的臺灣木本植物圖誌中,描述種子為白色,而1989年所出版的臺灣樹木誌及1993年Flora of Taiwan則描述為黑色,據野外觀察與標本館觀察的結果,種子長橢圓形,長約4公厘,黑色;描述花序有穗狀花序與總狀花序兩種,根據觀察小花具有短梗,為總狀花序。
地理分布:分布日本及臺灣。臺灣有明確的採集紀錄在台中縣如東卯山、八仙山及大雪山林道,花蓮縣如清水山、和平林道、木瓜山、千里眼山、延海林道、嵐山。海拔分布範圍從1,000~2,400公尺之間。
保護等級:接近威脅。經評估目前不屬於受威脅之分類群,惟其數量不多,接近威脅,列為低危險級。
圖1.小葉瑞木木質蒴果頂端具有宿存喙狀的花柱
圖2.小葉瑞木的總狀花序
圖3.小葉瑞木的種子為黑色
2. Corylopsis multiflora Hance瑞木
落葉小喬木。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公分,寬2.5~4.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形或心形,鋸齒先端呈穀針狀,葉表面光滑,葉背殆被毛至光滑,側脈8~10對;葉柄被有絨毛,長8~15公厘。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苞鱗片狀卵形,長1.5~2公分,外被灰白色柔毛,苞片卵形,長6~7公厘,有毛;花梗短;長約1公厘;萼筒無毛,萼齒卵形,長約1.5公厘;花瓣倒披針形,長4~5公厘;子房半下位,無毛。果序長5~6公分;蒴果木質,長1.2~2公分,種子黑色。
本種在臺灣的首次發現者為伊藤太右衛門(Ito Tayemon),該份標本並未著名採集編號,發現年代在1914年1月7日,採於中部中低海拔地區杉仔溪(Shinshikei),海拔900公尺左右,早田文藏(Hayata, B.)則根據其所採獲之標本於當年發表成為新種Corylopsis stenopetala Hayata。根據1993年臺灣樹木誌、2003年所出版的Flora of China及2006年所出版的臺灣樹木圖誌皆認為C. stenopetala為Corylopsis multiflora Hance之同物異名,而1993年所出版的Flora of Taiwan是使用C. stenopetala Hayata為本種學名,可見本種在學名使用上仍有不同見解。
另外本種在Flora of Taiwan描述本種為短穗狀花序,根據觀察本種應該為總狀花序,每朵小花具有小花梗,故應予以更正。
地理分布: 中國可見於福建、廣州、廣西、湖北、海南及雲南,海拔分布約在1,500公尺處。本種在臺灣僅發現於中部中海拔地區,根據標本館的採集紀錄來看,南投蓮華池、眉園山。
保護等級:嚴重瀕臨滅絕。族群能繁殖之成熟個體數量持續減少,分布範圍小於100平方公里,不超過250株。
圖4.瑞木總苞鱗片狀卵形外被灰白色柔毛
Distyliopsis尖葉水絲梨屬(假蚊母樹屬)
3. Distyliopsis dunnii (Hemsl.) Endress尖葉水絲梨
常綠小喬木;小枝被毛。葉革質,橢圓形,長5~6公分,寬1.5~2.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銳或楔形,側脈4~5對;葉柄長約2.5公厘。短穗狀花序腋生,被痂鱗;花萼外面有鱗毛;花瓣無;子房表面有柔毛,花柱2枚。蒴果卵球形,長約1公分,表面被黃褐色柔毛。
本種在臺灣最早的記錄始於1978年,由劉棠瑞及廖日京記載於樹木學一書中分布於南投蓮華池。後來本種在恩德斯(Endress P. K.)氏於1970年發表為新屬假蚊母樹屬(Distyliopsis),某些學者認為應當放為蚊母樹(Sycopsis),但根據最近的處理皆是將其放在假蚊母樹屬。
地理分布:中國、菲律賓、西里伯斯、新幾內亞及臺灣。臺灣產於中部山區青山、東卯山、桃米坑、蓮華池、大漢山等地。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小且狹隘分布,實際占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
圖5.尖葉水絲梨腋生的短穗狀花序
Distylium蚊母樹屬(希臘文di「二」,及stylos「花柱」之意,表示其有兩條顯著之花柱)全世界約21種,臺灣產兩種。
4. Distylium gracile Nakai 細葉蚊母樹
本種與蚊母樹最大差別在本種葉長約2-3公分,寬1.5-2.5公分,側脈約3-4對;葉柄長2-4公厘。而蚊母樹葉長3-7公分,寬2-3公分,側脈約6對;葉柄長3-8公厘。兩者葉部形態即可區別開來。
本種發現於1918年11月22日,發現者為威爾森(Wilson, E. H.),編號為11107號,採集地為花蓮地區,後來經由中井猛之進(Nakai, T.)於1924年在阿諾樹木園期刊上發表為新種,而該份模示標本目前正存放於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標本館(A)當中。
地理分布: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石灰岩低海拔地區。和平、小清水、清水山、新城山、太魯閣、九曲洞、沙卡檔、論外山等地有採集紀錄。
保護等級:瀕臨滅絕。依據實際或潛在的開發破壞,預估在將來10年或3世代內,族群數量會減少超過50%。屬於小而持續下降之族群,能繁殖之成熟個體少於2500株,且隔離之成熟能繁殖個體少於250株。生育地大多位於大理石礦區,遭嚴重破壞。
圖6. 細葉蚊母樹之花序總狀雌蕊有2枚花柱
圖7. 細葉蚊母樹之蒴果橢圓狀卵形
5. Distylium racemosum Sieb. & Zucc. 蚊母樹
喬木,嫩枝有盾狀痂鱗。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狀長橢圓形,長3~7公分,寬2~3公分,側脈六對;葉柄長3~8公厘。總狀花序長1.5-4公分長,最長可達8公分。蒴果卵形,長約1公分,密被星狀毛或短柔毛。
應紹舜(1987)描述蚊母樹的特徵,葉長8~12公分,寬3.5~5.5公分,以及描述其海拔垂直分布於1,200~1,800公尺處,觀霧及能高山一帶有採集記錄。蘭嶼可見之。以上這些訊息讓我們想起,部分應為錯誤鑑定,因為在標本館中,我們同樣可見到將水絲梨錯誤鑑定成蚊母樹的情況,根據現有的標本及採集記錄,不為蚊母樹所分布之範圍,而引證標本中也沒有引證觀霧及能高的採集資料,則無法進一步的考究。
地理分布:中國、韓國、琉球及臺灣。臺灣分布於佳樂水、歸田、蘭嶼等低海拔地區。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小且狹隘分布,能繁殖之成熟個體數目不超過1,000,實際占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
圖8.蚊母樹蒴果卵形
Eustigma秀柱花屬(eu-stigma「柱頭-美麗」之意。)
6. Eustigma oblongifolium Gardn. & Champ. 秀柱花
常綠小喬木。葉披針形,長約12公分,全緣或先端有數大齒牙,革質有光澤,互生;托葉小,早落。花兩性,5數;萼片寬;花瓣鱗片狀,先端二裂;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極短或無;子房下位2室,每室1胚珠。花柱2,鮮豔。蒴果木質卵形,二瓣裂,長約1.5公分,平滑。
地理分布:中國華南及臺灣。主要分布於大坑、谷關、青山、惠蓀林場、蓮華池、溪頭及信義等區域。海拔分布範圍從500~1,350公尺之間。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數量減少速率預估10年或三世代內超過20%。
圖9.秀柱花之花柱為紫色
圖10.秀柱花之蒴果木質卵形,二瓣裂
Liquidambar楓香屬(拉丁文liquidus「液體」,及阿拉伯文ambar「琥珀」;樹皮可以流出芳香之樹脂也。)
7.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楓香
落葉大喬木。芽卵形,有鱗片5或6。葉多三裂,幼時或為五裂,鋸齒緣,葉柄細長,基部圓形或心形。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呈短總狀叢生,花絲短;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花粉具多個萌發孔,外壁紋飾為小穿孔(張志耘等, 1989),借風力傳播。果球形,由多數之蒴果相互連合而成;蒴果開裂,種子1或2,扁平有翅。Takhtajan (1997)則是將此類群植物另立為阿丁楓科(Altingiaceae),認為他們是金縷梅科中最進步的類群,不過目前較多學者支持作為一個亞科的觀點。
本種模式標本採自於臺灣,由英國皇家邱植物園的(KEW)採集家奧德漢(Oldham, Richard)於1864年於淡水所採獲,當時他所採的大部分標本被送到英國皇家邱植物園,部分則進入到大英博物館(BM),由當時一流植物學家所研究,而漢斯(Hance)則是其中之一,當時接受來自中國的標本,更包含臺灣所採集的植物,楓香的學名即由漢斯(廈門代理領事)所賦予,於1866年發表於法國自然科學年報,迄今此學名未曾動搖,這份珍貴的模式標本目前應存放於大英博物館(BM)當中。
地理分布:楓香為美洲、亞洲古老化石種的後裔,目前全世界僅剩下5種,間斷分布於東地中海、東亞和北美東南部至中美。中美洲及美西的膠糖香樹、小亞細亞的蘇合香及中國及臺灣的楓香。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北、四川、河南及海南島;臺灣的海拔分布於2,650公尺以下,但極有可能為人為栽培,自然分布多見於1,800公尺以下。分布雖廣泛,但依小族群及散生存在。
圖11. 雄花花絲短呈短總狀叢生
圖12. 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
圖13.楓香果實球形,由多數之蒴果相互連合而成
Sycopsis水絲梨屬(希臘文 skyos 「無花果」,及opsis「似」之意,表示類似某種Ficus。)
8. Sycopsis sinensis Oliver 水絲梨
常綠中喬木,高10~15公尺,徑25~35公分,樹皮常有皮孔。小枝、葉柄、葉面被有痂狀鱗片。葉革質,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4.5~10公分,寬2~4.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形或鈍圓,上部有疏生的粗鋸齒,少數近似全緣,表面平滑無毛有光澤,背面蒼綠色,平滑無毛或疏生有鱗片狀毛茸;中肋及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4~5對;葉柄長4~7公厘。花小,為具有短梗之頭狀花序,周圍有褐色絨毛之苞片;雄蕊長6~8公厘;花藥長橢圓形。蒴果被有褐色絨毛,卵形,常3~5枚聚集在一起,先端尖頭,長8公厘;種子橢圓形,長5公厘,有光澤。
本種為亨利氏(Henry, A.)於1885至1888年之間前往中國採集的新種之一,採集號為6019、7574兩號,採自於湖北,學名為奧利佛(Oliver)所賦予,於1890年發表於(Hooker's Icon. Pl.),等價模式的複份標本(isosyntype)目前則存放於哈佛大學阿諾樹木園標本館(A)及美國史密斯自然史國家標本館(US)當中。本種在臺灣,應紹舜(1975)曾以Symplocos loii發表為新種,後來加以組合為Sycopsis loii。應紹舜(1987)對照大陸標本之後,認為兩者並無太大差異,因而在該文首次將Sycopsis loii列為Sycopsis sinensis之同物異名。而認為生長在臺灣中部中海拔約1,500~2,400公尺處,以中部橫貫公路新白楊至畢綠神木一帶的水絲梨,為特有的變種,但看過與承名變種之區別後,似乎外表形態十分接近,並無明顯之區別,不過學者似乎都沒有處理到此學名。
地理分布:中國華南及臺灣。可見於苗栗泰安、南投仁愛至翠峰、花蓮慈恩、台北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宜蘭南山至思源。海拔分布範圍從1,000~2,235公尺之間。
圖14.水絲梨之花為具有短梗之頭狀花序,周圍有褐色絨毛之苞片
後記
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許多具有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生物遭受嚴重的破壞,族群數量急遽減少,許多本土生物處於受威脅或瀕臨滅絕的危機之中。然而一個物種的消失,往往又會導致另外一些生物的生存危機,有鑑於此,將稀有生物列為的保育列為重點研究項目是需要的。臺灣產金縷梅科植物當中僅楓香因栽培為景觀樹及相關利用的原因,被大家廣為栽培,其餘的皆因為近來的開發造成棲地破壞及破碎化,族群數量以相對減少,而族群量持續的降低易導致近親交配及喪失遺傳多樣性,甚至滅絕。而金縷梅科植物在臺灣導致數量稀少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棲地破壞,因此保護棲地、維持生物的有效族群量,使其能慢慢拓植來恢復,應該是我們要去正視的,區外的保護更是不可容緩,除此之外在保育的觀念上更要落實,從各方面如立法、行政及教育上推動各項措施,才是保育這群金縷梅科植物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Cronquist, A. (1981).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2. Cronquist, A. (1988). The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second edition.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New York.
3. Endress, P. K. (1971). Distyliopsis (Hamamelidaceae) new for Taiwan and Burm. Blumea 19(1): 105-107.
4. Takhtajan, A. (1997).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5. 應紹舜 (1987). 臺灣的金縷梅科植物. 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2): 21-29.
一、前言
金縷梅科在早期的分類系統,例如克農奎斯特系統(Cronquist system, 1981, 1988)將金縷梅科分類為金縷梅目下的一個科;近代的分類系統(APG system, 1998, 2003)將其放置在虎耳草目下的一個科。而不管如何金縷梅科是放在哪一個目之下,從6千5百萬至1億3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至第三紀以來,在熱帶至溫帶森林生態系中均位於優勢或者顯著地位的植物,長久以來,對它的現代和化石的代表研究都頗為詳盡,一直是形態學、花粉學的等研究的重點。本科植物在全世界約有30屬144種,中國約有19屬75種,臺灣有6屬8種,僅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水絲梨(Sycopsis sinensis)兩種不列於臺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中,其餘皆列為稀有物種,這一群特殊的植物,相關資訊都缺乏,整理現有文獻,希望可提供保育上的相關訊息。
二、臺灣產金縷梅科植物各屬植物介紹
Corylopsis蠟瓣花屬(屬名為corylus 及希臘文opsis「似」合成,示其葉Corylus「榛屬」也)。全世界約20種,臺灣產2種。
1. Corylopsis pauciflora Sieb. & Zucc.小葉瑞木
落葉灌木;小枝密被褐色柔毛。葉紙質,卵形,長3~6.5公分,寬2~3.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至心形,鋸齒緣,側脈6~8對;葉柄長0.5~1公分,被毛。總狀花序近頂生;花黃色,幾無柄;花萼杯狀,附生於子房壁,上部5裂;花瓣5枚;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果序長2~3.5公分;蒴果木質,倒卵形,徑約8公厘,頂端具有宿存喙狀的花柱,熟時4裂;種子兩枚,長橢圓形,長約4公厘,黑色。
1981年所出版的臺灣木本植物誌中本屬記載有三種,其中包含瑞木、疏花瑞木及小葉瑞木,其中疏花瑞木(Corylopsis matsudai)在目前的處理則是合併在小葉瑞木下之同物異名,據當時區分的特徵為疏花瑞木葉柄光滑,葉背灰白色,這樣子的特徵根據野外觀察經驗是可以在某些族群中發現少數個體,但大部分葉柄皆有被毛,故我們認為本種這樣子的處理應當正確。
根據第二版Flora of Taiwan、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及臺灣樹木誌的描述,本種與瑞木最大的區別在於本種葉多短於7公分;花序有花2~5朵;果序長約3公分;而瑞木葉多長於7公分;花序有花10朵以上;果序長約6公分而可以區別。但根據筆者在野外觀察的結果本種在花序上有花最多可至8朵,常見於五朵左右,反而鮮少見到花序僅有2朵,可能是本種標本數量不多的緣故。種子顏色及花序部分根據文獻亦可發現有兩種描述,在1991年再版的臺灣木本植物圖誌中,描述種子為白色,而1989年所出版的臺灣樹木誌及1993年Flora of Taiwan則描述為黑色,據野外觀察與標本館觀察的結果,種子長橢圓形,長約4公厘,黑色;描述花序有穗狀花序與總狀花序兩種,根據觀察小花具有短梗,為總狀花序。
地理分布:分布日本及臺灣。臺灣有明確的採集紀錄在台中縣如東卯山、八仙山及大雪山林道,花蓮縣如清水山、和平林道、木瓜山、千里眼山、延海林道、嵐山。海拔分布範圍從1,000~2,400公尺之間。
保護等級:接近威脅。經評估目前不屬於受威脅之分類群,惟其數量不多,接近威脅,列為低危險級。
圖1.小葉瑞木木質蒴果頂端具有宿存喙狀的花柱
圖2.小葉瑞木的總狀花序
圖3.小葉瑞木的種子為黑色
2. Corylopsis multiflora Hance瑞木
落葉小喬木。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0公分,寬2.5~4.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形或心形,鋸齒先端呈穀針狀,葉表面光滑,葉背殆被毛至光滑,側脈8~10對;葉柄被有絨毛,長8~15公厘。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苞鱗片狀卵形,長1.5~2公分,外被灰白色柔毛,苞片卵形,長6~7公厘,有毛;花梗短;長約1公厘;萼筒無毛,萼齒卵形,長約1.5公厘;花瓣倒披針形,長4~5公厘;子房半下位,無毛。果序長5~6公分;蒴果木質,長1.2~2公分,種子黑色。
本種在臺灣的首次發現者為伊藤太右衛門(Ito Tayemon),該份標本並未著名採集編號,發現年代在1914年1月7日,採於中部中低海拔地區杉仔溪(Shinshikei),海拔900公尺左右,早田文藏(Hayata, B.)則根據其所採獲之標本於當年發表成為新種Corylopsis stenopetala Hayata。根據1993年臺灣樹木誌、2003年所出版的Flora of China及2006年所出版的臺灣樹木圖誌皆認為C. stenopetala為Corylopsis multiflora Hance之同物異名,而1993年所出版的Flora of Taiwan是使用C. stenopetala Hayata為本種學名,可見本種在學名使用上仍有不同見解。
另外本種在Flora of Taiwan描述本種為短穗狀花序,根據觀察本種應該為總狀花序,每朵小花具有小花梗,故應予以更正。
地理分布: 中國可見於福建、廣州、廣西、湖北、海南及雲南,海拔分布約在1,500公尺處。本種在臺灣僅發現於中部中海拔地區,根據標本館的採集紀錄來看,南投蓮華池、眉園山。
保護等級:嚴重瀕臨滅絕。族群能繁殖之成熟個體數量持續減少,分布範圍小於100平方公里,不超過250株。
圖4.瑞木總苞鱗片狀卵形外被灰白色柔毛
Distyliopsis尖葉水絲梨屬(假蚊母樹屬)
3. Distyliopsis dunnii (Hemsl.) Endress尖葉水絲梨
常綠小喬木;小枝被毛。葉革質,橢圓形,長5~6公分,寬1.5~2.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銳或楔形,側脈4~5對;葉柄長約2.5公厘。短穗狀花序腋生,被痂鱗;花萼外面有鱗毛;花瓣無;子房表面有柔毛,花柱2枚。蒴果卵球形,長約1公分,表面被黃褐色柔毛。
本種在臺灣最早的記錄始於1978年,由劉棠瑞及廖日京記載於樹木學一書中分布於南投蓮華池。後來本種在恩德斯(Endress P. K.)氏於1970年發表為新屬假蚊母樹屬(Distyliopsis),某些學者認為應當放為蚊母樹(Sycopsis),但根據最近的處理皆是將其放在假蚊母樹屬。
地理分布:中國、菲律賓、西里伯斯、新幾內亞及臺灣。臺灣產於中部山區青山、東卯山、桃米坑、蓮華池、大漢山等地。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小且狹隘分布,實際占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
圖5.尖葉水絲梨腋生的短穗狀花序
Distylium蚊母樹屬(希臘文di「二」,及stylos「花柱」之意,表示其有兩條顯著之花柱)全世界約21種,臺灣產兩種。
4. Distylium gracile Nakai 細葉蚊母樹
本種與蚊母樹最大差別在本種葉長約2-3公分,寬1.5-2.5公分,側脈約3-4對;葉柄長2-4公厘。而蚊母樹葉長3-7公分,寬2-3公分,側脈約6對;葉柄長3-8公厘。兩者葉部形態即可區別開來。
本種發現於1918年11月22日,發現者為威爾森(Wilson, E. H.),編號為11107號,採集地為花蓮地區,後來經由中井猛之進(Nakai, T.)於1924年在阿諾樹木園期刊上發表為新種,而該份模示標本目前正存放於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標本館(A)當中。
地理分布: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石灰岩低海拔地區。和平、小清水、清水山、新城山、太魯閣、九曲洞、沙卡檔、論外山等地有採集紀錄。
保護等級:瀕臨滅絕。依據實際或潛在的開發破壞,預估在將來10年或3世代內,族群數量會減少超過50%。屬於小而持續下降之族群,能繁殖之成熟個體少於2500株,且隔離之成熟能繁殖個體少於250株。生育地大多位於大理石礦區,遭嚴重破壞。
圖6. 細葉蚊母樹之花序總狀雌蕊有2枚花柱
圖7. 細葉蚊母樹之蒴果橢圓狀卵形
5. Distylium racemosum Sieb. & Zucc. 蚊母樹
喬木,嫩枝有盾狀痂鱗。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狀長橢圓形,長3~7公分,寬2~3公分,側脈六對;葉柄長3~8公厘。總狀花序長1.5-4公分長,最長可達8公分。蒴果卵形,長約1公分,密被星狀毛或短柔毛。
應紹舜(1987)描述蚊母樹的特徵,葉長8~12公分,寬3.5~5.5公分,以及描述其海拔垂直分布於1,200~1,800公尺處,觀霧及能高山一帶有採集記錄。蘭嶼可見之。以上這些訊息讓我們想起,部分應為錯誤鑑定,因為在標本館中,我們同樣可見到將水絲梨錯誤鑑定成蚊母樹的情況,根據現有的標本及採集記錄,不為蚊母樹所分布之範圍,而引證標本中也沒有引證觀霧及能高的採集資料,則無法進一步的考究。
地理分布:中國、韓國、琉球及臺灣。臺灣分布於佳樂水、歸田、蘭嶼等低海拔地區。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小且狹隘分布,能繁殖之成熟個體數目不超過1,000,實際占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
圖8.蚊母樹蒴果卵形
Eustigma秀柱花屬(eu-stigma「柱頭-美麗」之意。)
6. Eustigma oblongifolium Gardn. & Champ. 秀柱花
常綠小喬木。葉披針形,長約12公分,全緣或先端有數大齒牙,革質有光澤,互生;托葉小,早落。花兩性,5數;萼片寬;花瓣鱗片狀,先端二裂;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極短或無;子房下位2室,每室1胚珠。花柱2,鮮豔。蒴果木質卵形,二瓣裂,長約1.5公分,平滑。
地理分布:中國華南及臺灣。主要分布於大坑、谷關、青山、惠蓀林場、蓮華池、溪頭及信義等區域。海拔分布範圍從500~1,350公尺之間。
保護等級:易受害。族群數量減少速率預估10年或三世代內超過20%。
圖9.秀柱花之花柱為紫色
圖10.秀柱花之蒴果木質卵形,二瓣裂
Liquidambar楓香屬(拉丁文liquidus「液體」,及阿拉伯文ambar「琥珀」;樹皮可以流出芳香之樹脂也。)
7.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楓香
落葉大喬木。芽卵形,有鱗片5或6。葉多三裂,幼時或為五裂,鋸齒緣,葉柄細長,基部圓形或心形。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呈短總狀叢生,花絲短;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花粉具多個萌發孔,外壁紋飾為小穿孔(張志耘等, 1989),借風力傳播。果球形,由多數之蒴果相互連合而成;蒴果開裂,種子1或2,扁平有翅。Takhtajan (1997)則是將此類群植物另立為阿丁楓科(Altingiaceae),認為他們是金縷梅科中最進步的類群,不過目前較多學者支持作為一個亞科的觀點。
本種模式標本採自於臺灣,由英國皇家邱植物園的(KEW)採集家奧德漢(Oldham, Richard)於1864年於淡水所採獲,當時他所採的大部分標本被送到英國皇家邱植物園,部分則進入到大英博物館(BM),由當時一流植物學家所研究,而漢斯(Hance)則是其中之一,當時接受來自中國的標本,更包含臺灣所採集的植物,楓香的學名即由漢斯(廈門代理領事)所賦予,於1866年發表於法國自然科學年報,迄今此學名未曾動搖,這份珍貴的模式標本目前應存放於大英博物館(BM)當中。
地理分布:楓香為美洲、亞洲古老化石種的後裔,目前全世界僅剩下5種,間斷分布於東地中海、東亞和北美東南部至中美。中美洲及美西的膠糖香樹、小亞細亞的蘇合香及中國及臺灣的楓香。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北、四川、河南及海南島;臺灣的海拔分布於2,650公尺以下,但極有可能為人為栽培,自然分布多見於1,800公尺以下。分布雖廣泛,但依小族群及散生存在。
圖11. 雄花花絲短呈短總狀叢生
圖12. 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
圖13.楓香果實球形,由多數之蒴果相互連合而成
Sycopsis水絲梨屬(希臘文 skyos 「無花果」,及opsis「似」之意,表示類似某種Ficus。)
8. Sycopsis sinensis Oliver 水絲梨
常綠中喬木,高10~15公尺,徑25~35公分,樹皮常有皮孔。小枝、葉柄、葉面被有痂狀鱗片。葉革質,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4.5~10公分,寬2~4.5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形或鈍圓,上部有疏生的粗鋸齒,少數近似全緣,表面平滑無毛有光澤,背面蒼綠色,平滑無毛或疏生有鱗片狀毛茸;中肋及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4~5對;葉柄長4~7公厘。花小,為具有短梗之頭狀花序,周圍有褐色絨毛之苞片;雄蕊長6~8公厘;花藥長橢圓形。蒴果被有褐色絨毛,卵形,常3~5枚聚集在一起,先端尖頭,長8公厘;種子橢圓形,長5公厘,有光澤。
本種為亨利氏(Henry, A.)於1885至1888年之間前往中國採集的新種之一,採集號為6019、7574兩號,採自於湖北,學名為奧利佛(Oliver)所賦予,於1890年發表於(Hooker's Icon. Pl.),等價模式的複份標本(isosyntype)目前則存放於哈佛大學阿諾樹木園標本館(A)及美國史密斯自然史國家標本館(US)當中。本種在臺灣,應紹舜(1975)曾以Symplocos loii發表為新種,後來加以組合為Sycopsis loii。應紹舜(1987)對照大陸標本之後,認為兩者並無太大差異,因而在該文首次將Sycopsis loii列為Sycopsis sinensis之同物異名。而認為生長在臺灣中部中海拔約1,500~2,400公尺處,以中部橫貫公路新白楊至畢綠神木一帶的水絲梨,為特有的變種,但看過與承名變種之區別後,似乎外表形態十分接近,並無明顯之區別,不過學者似乎都沒有處理到此學名。
地理分布:中國華南及臺灣。可見於苗栗泰安、南投仁愛至翠峰、花蓮慈恩、台北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宜蘭南山至思源。海拔分布範圍從1,000~2,235公尺之間。
圖14.水絲梨之花為具有短梗之頭狀花序,周圍有褐色絨毛之苞片
後記
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許多具有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生物遭受嚴重的破壞,族群數量急遽減少,許多本土生物處於受威脅或瀕臨滅絕的危機之中。然而一個物種的消失,往往又會導致另外一些生物的生存危機,有鑑於此,將稀有生物列為的保育列為重點研究項目是需要的。臺灣產金縷梅科植物當中僅楓香因栽培為景觀樹及相關利用的原因,被大家廣為栽培,其餘的皆因為近來的開發造成棲地破壞及破碎化,族群數量以相對減少,而族群量持續的降低易導致近親交配及喪失遺傳多樣性,甚至滅絕。而金縷梅科植物在臺灣導致數量稀少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棲地破壞,因此保護棲地、維持生物的有效族群量,使其能慢慢拓植來恢復,應該是我們要去正視的,區外的保護更是不可容緩,除此之外在保育的觀念上更要落實,從各方面如立法、行政及教育上推動各項措施,才是保育這群金縷梅科植物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Cronquist, A. (1981).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2. Cronquist, A. (1988). The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second edition. 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New York.
3. Endress, P. K. (1971). Distyliopsis (Hamamelidaceae) new for Taiwan and Burm. Blumea 19(1): 105-107.
4. Takhtajan, A. (1997).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5. 應紹舜 (1987). 臺灣的金縷梅科植物. 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1(2): 21-2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